Groupon正在醞釀上市。它是最近幾年互聯網新創(chuàng)企業(yè)中增長最快的一家。就在幾個月前,也是2010年11月,谷歌出價53億美元要收購這家企業(yè)。讓人吃驚的是,Groupon拒絕了谷歌,并瞄準上市。Groupon估值達到150-200億美元,精明的投資者決定繼續(xù)推進上市計劃。一些觀察家預測,Groupon上市會出現大量認購。
但Groupon上市并不會這么快。就在幾個星期前,我在《歐洲金融評論》(European Financial Review)的一篇文章中指出,Groupon商業(yè)模式存在一些值得警惕的缺點。我使用一種診斷測驗方法,按照1-7分的標準,對Goupon商業(yè)模式的多個要素進行了評分,結果如下:
在Groupon模式中,用戶轉換成本較低。用戶免費注冊,過程簡單,網站也沒有顧客忠誠度計劃、特別折扣或其他防止顧客轉換的激勵機制。這一項得2分。該模式基于個人交易,顧客并不是Groupon的固定用戶,每次付款都是交易性的。這一項得1分。Groupon的用戶界面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團購內容都是通過電子郵件推送的。這一項得2分。Groupon網站帶來的好處(折扣價以及獲知你可能不了解的商家)很大程度上都是可有可無,或隨意性的,它并不是用戶獲得必要商品和服務的重要途徑。這一項得2分。Groupon確實擁有強大的網絡外部性效應,因為它的業(yè)務依靠數百個與上百家零售商簽下合作關系的業(yè)務代表。這一項可得7分。用戶或許能夠得到許多長久的好處,因此這一項為6分。該模式確實建立了一種關系,但這種關系并非根深蒂固,或特別牢固,得4分。對客戶體驗有一定的影響,因為網站可能提供一種新發(fā)現或價格實惠的商品,得4分。盡管這種模式可以擴展到全國范圍,并可能成為eBay等企業(yè)的勁敵,但到目前為止它或多或少還是單獨運作的,在這一點上得4分。團購價格由網站與商家,在一定程度上還有用戶(因為存在一個最低團購人數問題)共同決定,因此得6分。
通過這個分析,Groupon商業(yè)模式從總分70分中獲得36分。我覺得這個分數足以引起我們警惕,因為該模式的多個要素都沒能產生用戶黏度、忠誠度或競爭模仿壁壘。隨著用戶越來越成熟,對每天一封推送郵件(而且團購的商品可能并不是他們想要的)的做法越來越麻木,以及競爭對手提出更為合理的團購價格,Groupon商業(yè)模式就會顯示出其脆弱性。作為一般規(guī)則,我更希望得分超過40。
那篇文章發(fā)表后不久,2011年7月8日,《華爾街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Groupon的波士頓問題:眾多模仿者”的文章。該文指出,市場上冒出了幾十個競爭對手,用戶經常挑撥網站相互爭斗,使各個網站的優(yōu)勢愈發(fā)不明顯,網站與網站之間的競爭差異也越來越少。此外,推出團購商品和服務的商家如今得到了更多團購網站的青睞,這使得它們不再忠誠于某個網站,也不再愿意為網站引導新用戶到商家實體店而支付高額費用。另外,隨著市場上充滿了同質化的團購服務,以及團購網站的優(yōu)勢不斷減少,給用戶和商家?guī)淼暮锰幰部赡軙p少。
至今,我恐怕仍未看到Groupon模式有多大的長遠穩(wěn)健性。他們(以及他們的投資者)可能現在后悔讓那53億美元溜走了。
來源:哈佛商業(yè)評論網 翻譯:王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