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冷鏈發(fā)展嚴重滯后,存在巨大缺口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yè)大國,果蔬生產和食品業(yè)發(fā)展迅速,但因為農產品物流時間與空間要求高:農產品季節(jié)性生產、全年消費,地域性生產、全國消費;與之相關的產品保鮮、儲運技術卻養(yǎng)在深閨,難進農家門,造成食品衛(wèi)生指標與國際規(guī)范有差距,食品安全也多有不合乎健康要求的情況。
1、食品冷藏運輸率低
我國目前對冷鏈物流需求巨大,但從整體冷鏈體系而言,我國的食品冷鏈還未形成體系,食品冷鏈的硬件設施遠遠滯后,無論是從我國經濟發(fā)展的消費內需來看,還是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顯,據估算,目前我國已有冷藏容量僅占貨物需求的20%左右。歐、美、日等國食品冷藏運輸率達80%-90%,東歐國家約50%,而我國只有10%左右。目前我國每年需調運的易腐食品約4000萬噸。冷鏈發(fā)展的滯后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食品產業(yè)的發(fā)展。目前大約90%肉類、80%水產品、大量的水果、蔬菜、牛奶、豆制品、鮮切花等基本上還是在沒有冷鏈保證的情況下運銷。
2、第三方物流服務少
我國正處于從傳統的物流服務向現代物流社會化轉換過程的起步階段,冷鮮食品流通服務在我國剛剛起步,能夠提供綜合性全程服務的物流企業(yè)占比重很小。根據對中國物資儲運協會內200多家物流服務企業(yè)調查結果,我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yè)能提供的綜合性全程服務還不足總體需求的5%。中國商品流通環(huán)節(jié)的企業(yè)及人員對冷藏保鮮物流及供應鏈管理認識不足,技術手段落后,國內專門從事冷凍保鮮物流業(yè)的企業(yè)寥寥無幾,食品冷鏈的市場化程度很低,第三方介入很少,易腐食品的生產企業(yè)和經銷商的自營物流占總物流量比例是90%,第三方物流約占10%。
3、冷鏈操作管理不規(guī)范
專業(yè)的冷鏈物流是有相當嚴格的標準的,所配送的物品必須分類裝車,并根據不同貨品來調節(jié)溫度,在運輸過程中還有全程的監(jiān)控和溫度記錄等等,因此,必須配備專用車輛和遠程監(jiān)控系統。而現在大部分物流公司在運送過程中根本不可能做到這一點,蔬菜、肉類等多種生鮮食品混放等不規(guī)范現象很多。而且,現在不少超市的生鮮食品區(qū)都是“外包”出去的,廠家自己找車送貨,很多供貨商給超市供貨時,用的都是小型冷藏車,或是冰柜加普通貨車。
(二)我國冷鏈物流面臨設施設備不足、技術標準缺位、產業(yè)配套不全等問題
我國冷鏈產業(yè)發(fā)展亟待突破三大制約因素:
1、設施設備不足
我國目前的冷鏈設施和冷鏈裝備不足,硬件設施建設欠賬太多,原有設施設備陳舊,發(fā)展和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各水果、蔬菜主產區(qū)以及大中城市郊區(qū)的蔬菜基地、以及為滿足政府凍肉儲備任務的分布在大中城市的冷庫,無法為易腐食品流通系統地提供有效的低溫保障。目前,我國易腐物品裝車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庫和保溫場所操作,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產品都是用普通卡車運輸,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是在沒有冷鏈保證的情況下運輸的,運輸這些易腐食品時大多在上面蓋一塊帆布或塑料布,有時棉被還成了最好的保溫材料。
汽車冷藏車輛:目前我國冷藏保溫車輛有4萬多輛,而且這其中很少有里面配備制冷設備、達到一定規(guī)模和噸位的專業(yè)冷藏車輛。而美國擁有20多萬輛.日本擁有12萬輛左右。我國冷藏保溫汽車占貨運汽車的比例僅為0.3%左右,美國為1%,德國等發(fā)達國家均為2%-3%。
鐵路冷藏車輛:在全國總運行車輛55.77萬輛中,冷藏車只有7492輛,占1.3%,而且大多是陳舊的機械式速凍車皮,規(guī)范的保溫式的保鮮冷藏車箱缺乏,冷藏運量僅占易腐貨物運量的25%,不到鐵路貨運總量的1%。
冷庫容量: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需求已從溫飽型逐步轉變?yōu)闋I養(yǎng)調劑型,國內消費的肉、蛋、水產、蔬菜、水果等主要農副產品需求量迅速增加,“高保鮮”日益成為鮮活易腐產品運輸的主導趨勢。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國家在農副產品貯藏保鮮方面投資建設了許多冷庫。我國目前的冷庫總容量為1500多萬立方米,1000萬噸,其中外資、中外合資和私營冷庫約占150萬噸,國有冷庫850萬噸。但是這些冷庫中肉類冷庫多,果蔬冷庫少;普通型冷庫多,專業(yè)型冷庫少;基礎型冷庫多,高技術冷庫少。很多冷庫只限于肉類、魚類的冷凍貯藏,多種冷藏設施通常是由其他建筑用途改建而成,其冷藏功能單一,而且?guī)忑g較長,大多在15年以上,國有大中型冷庫多在30年以上,設備設施陳舊,企業(yè)成本高效益差。而當生產淡季和原料資源不足時,往往使冷庫處于閑置耗能狀態(tài),所形成資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而美國現有冷庫總容量7074萬立方米,2200萬噸,而其人口是中國的1/5。
2、技術標準缺位
由于食品冷鏈是以保證易腐食品品質為目的,以保持低溫環(huán)境為核心要求的供應鏈系統,所以它比一般常溫物流系統的要求更高,更復雜,建設投資也要大很多。而目前我國的冷鏈系統還只是一個早期的冷凍設備市場,掌握的冷鏈技術在很多食品種類上還不能完全應用,相對于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很大。同時,我國冷鏈的實施沒有國家或行業(yè)的專項標準,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產加工企業(yè)自己制定了一些標準,因此在監(jiān)管上也是空白。
3、產業(yè)配套不全
易腐食品的時效性要求冷鏈各環(huán)節(jié)必須具有更高的組織協調性。然而,我國冷鏈產業(yè)的整體發(fā)展規(guī)劃欠缺影響了食品冷鏈的資源整合,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缺乏配套協調。如在冷庫建設中就存在著重視肉類冷庫建設,輕視果蔬冷庫建設;重視城市經營性冷庫建設,輕視產地加工型冷庫建設;重視大中型冷庫建設,輕視批發(fā)零售冷庫建設等問題。這些失衡使得我國食品冷鏈產業(yè)還未形成獨立完善的運作體系。
(三)冷鏈發(fā)展滯后,給節(jié)約資源、食品安全、農民增收等帶來重大影響
我國冷鏈發(fā)展滯后,由此帶來五個方面的直接不利后果。
1、資源浪費嚴重
冷鏈發(fā)展滯后,致使易腐食品特別是初級農產品的大量損耗。據調查顯示,我國果蔬產品從采摘到銷售過程中,水果損耗約占20%-25%,蔬菜損耗約占30%,每年經濟損失上千億元,每年腐爛損耗的果蔬幾乎可滿足2億人口的基本需求,損耗量居世界首位。這些損耗超過3000萬畝農田的產量,如果都種上糧食作物,可生產糧食1000萬噸以上。數字觸目驚心!而在其它發(fā)達國家,這一損失率僅為5%。如果使用“冷鏈”技術,有的新鮮蔬菜甚至可以把儲存期提高到半年。發(fā)達國家農產品物流是一個價值增值的過程,而我國目前不少農產品的物流過程卻是一個質量減損、價值降低的過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農民辛辛苦苦生產出來的產品,得來不易的增產,被白白浪費掉了,令人痛心!
2、食品安全隱患
農產品腐爛和霉爛、加工食品變質等過程中都會產生大量毒素,不慎食用后會對人體造成很大損害,影響百姓生活品質和身體健康。食品安全問題不容忽視。而藥品變質失效起不到治病效果,疫苗失效甚至會致人死亡。食品安全問題也往往給一個行業(yè)帶來毀滅性打擊,蘇丹紅、三聚氰胺事件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3、影響農民增收
“三農”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問題。我國政府從國情出發(fā),在我國“十一五”規(guī)劃中明確提出了“生產發(fā)展、生活寬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的戰(zhàn)略舉措和發(fā)展目標,當前黨中央建立和諧社會的基調下,更是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戰(zhàn)略地位和重要突出位置,提出要切實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綜小城鄉(xiāng)差別。尤其是在當前嚴重的金融危機環(huán)境下,擴大內需保增長成為當務之急,而占我國人口80%以上、近9億人口的農村是個巨大的消費市場。農民增收,就意味著經濟增長,意味著社會和諧,意味著社會發(fā)展。
在農產品由過去的供不應求變?yōu)榱私裉斓墓┻^于求,農產品市場由過去的賣方市場變成了今天的買方市場后,增產在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下會導致價格的下跌,我們應充分的認識到農產品供給的增長在本身就受到資源約束的同時,又受到市場需求的約束。另一方面,人們的消費需求具有持續(xù)性,而水果、蔬菜卻是季節(jié)性產品,在季節(jié)性批量生產、集中供給與消費需求之間存在供需時差的矛盾。集中生產的產品如果即時推向市場銷售,必然造成產品供給遠遠大于需求,造成產品價格大幅度降低,甚至無法消費而被廢棄。水果等農產品還有“大年”、“小年”的產量巨大差別。因為冷鏈發(fā)展滯后,影響農產品流通和保鮮貯藏,造成產量上去了價格卻下來了,農民增產卻不能增收,果賤傷農、谷賤傷農、菜賤傷農的現象,而增產本已不容易。2008年底,享有“平涼金果”聲譽的甘肅靜寧縣蘋果銷售行情日日下跌,果農大獲豐收卻面臨無果販收購的尷尬局面,往年最差一斤八毛錢的蘋果如今堆積如山一毛不值,8分錢一斤無人問津。2006年,全國各地豬肉價格大幅“跳水”,肉賤如菜,飼料價格又飛漲,農民養(yǎng)豬不掙錢,紛紛將種豬宰殺,結果2007年豬肉供應出現短缺價格飛漲,許多養(yǎng)豬大省豬源告急,農民又紛紛養(yǎng)豬,生豬存欄量猛增,結果2008年下半年豬肉價格再次大幅回落。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導致無人收奶,奶牛養(yǎng)殖戶不得不忍痛將奶牛宰殺或出售……
農產品生產一方面由于農村信息不暢,另一方面由于農民市場意識不足,當某種產品市場供應不足價格大漲時,農民便一窩蜂地擴大該產品的生產,不出幾年,市場供應量便急速上升、趨于飽和并很快供大于求,于是價格應聲下跌,生產出現虧損,而且規(guī)模越大虧得越多。很多農民無奈之下,忍痛毀棄基礎生產資源,棄行歇業(yè),又回到失業(yè)大軍中。好不容易找到一條就業(yè)生財之道,辛辛苦苦幾年,終點又回到起點。等若干年后,因為大量的轉行歇業(yè),造成市場再次供不應求,價格上升,又有很多人一窩蜂地擴大該產品的生產……如此,次次陷入低層次惡性循環(huán)。近些年出現的生豬、牛奶收購價格大起大落,情形莫不如是。如果有足夠的冷庫設施充分發(fā)揮儲備調劑功能,相信這種惡性循環(huán)及其所造成的惡果便會減少很多。影響我國農業(yè)發(fā)展和農民增收的瓶頸,正從生產領域逐漸轉入流通領域,而保鮮物流的落后嚴重制約著我國不少果蔬主產區(qū)的農業(yè)結構調整和產業(yè)水平提高。發(fā)展冷鏈物流不但前景可觀,對我國農業(yè)發(fā)展也意義重大。
4、影響物價穩(wěn)定
前面提到供需時差導致產品在生產季節(jié)量豐價賤,在非生產季節(jié)量少價高;另一方面,當遇到震災、雪災、凍害等造成產品供應不暢或產量不足供應不上時,市場價格飛漲。物價大跌與飛漲,不僅影響百姓菜籃子和生活,也影響社會和諧與穩(wěn)定。2007年,豬肉、食用油等價格都飛速上升,
5、流通成本過高
由于運輸過程中損耗高,整個物流費用占到易腐物品成本的70%,這個70%被放入易腐食品售價中用來補償物流過程中損失的貨物價值,造成某些食品零售價居高不下。按照國際標準,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過其總成本的50%。
除此之外,由于缺乏冷鏈保證措施,食品的營養(yǎng)、口感和色澤都會隨時間日益遭到破壞,不僅影響百姓生活質量,而且影響產品銷售價格,并對出口量和出口價格都造成很大影響。世界各國尤其是發(fā)達國家對進口農產品的品質提出了嚴格的衛(wèi)生要求,而且對其包裝也制定了很高的標準,對其檢驗檢疫更為嚴格。作為世貿組織的正式成員,我國農產品的出口頻遭國外農產品的沖擊和發(fā)達國家的綠色貿易壁壘。通常的超市與廠家“點對點”的配送方式不僅零散無序,還浪費資源,增加交通壓力,由于沒有系統管理,執(zhí)行統一標準,質量也得不到保障。
冷鏈物流的滯后,也阻礙了引進外資的順利進行。由于從生產、運輸、貯藏到銷售各環(huán)節(jié)缺乏嚴格的冷藏保障,那些希望抓住中國消費升級機會的中外公司都遇到了麻煩。美國泰森食品有限公司(Tyson Foods Inc.)大中華區(qū)總經理詹姆士•賴斯(James Rice)說,如果哪個地方無法提供能保持在零下12攝氏度的冷藏車,他就不會冒險將產品銷往那里。他承認,這影響了公司向中國腹地市場擴展的腳步。另一家美國肉制品加工生產商荷美爾食品公司在10年前進入中國時曾希望能像它在美國時那樣,將物流業(yè)務外包出去,但調研發(fā)現,中國不具備這種條件,所以荷美爾不得不自己承擔起了這份工作。雖然現在它已外包了一半的運輸量,但荷美爾抱怨說,它仍為此支付了過多的花費。
(四)作為經濟和人口大省,廣東冷鏈發(fā)展同樣嚴重不足
廣東是經濟和人口大省,但與群眾生活和農業(yè)生產緊密相關的冷鏈物流也相當落后,2007年,全省冷庫總容量不到35萬噸(詳見本文附件:2007年度廣東省冷庫資源表),萬噸以上級冷庫只有14家,而且大多已運行了15-30年,設備設施陳舊、工藝技術落后、管理水平低下,遠遠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需求。研究表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生產資料交易總額的增長速度始終超前于GDP的增長速度。廣東省冷鏈食品的年消費增長率已達15%以上,但冷庫容積的增長緩慢,逐漸滿足不了市場需求。
以荔枝、龍眼等廣東名果為例:廣東是我國水果生產大省,是眾多亞熱帶名果的生產基地。水果多成熟于炎熱的夏季,由于運輸條件差(多用普通車皮),缺乏有效的冷鏈支持,水果外運達目的地后,一方面由于腐爛變質損耗嚴重導致成本上升,另一方面由于品質下降導致售價降低,很多水果北運利潤不高甚至虧本。目前廣東荔枝75%仍在省內當季鮮銷,只有25%外銷,銷售范圍太窄。拿荔枝來說,荔枝“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運銷風險大,通常水果運銷商做三車水果,一車虧、一車平本、一車賺錢,利潤少、風險大。如果有了保鮮做技術保障,提高荔枝龍眼的貨架期,延長采后儲藏保鮮時限,減少非人為損耗,就能使荔枝龍眼走得更遠,市場才更廣闊,其商品價值才能更好得到體現,可能是平本一車,賺二車,這樣風險就少多了,經濟效益就好了。根據經驗,新鮮荔枝、龍眼在經過預冷、保鮮處理后在低溫氣調儲藏條件下,保鮮期可達30-40天。
(五)中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fā),政府監(jiān)管部門被推到風口浪尖
2008年,中國百姓餐桌“動蕩不安”,食品安全問題警鐘長鳴。問題奶粉、問題雞蛋、礦泉水水源等事件接連發(fā)生,讓人們吃得忐忑不安。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成為眾多消費者最大的訴求。
1、食品安全“三宗罪”
今年出現的問題食品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那就是“不干不凈”、“亂添亂加”、“不明不白”。
“不干不凈”指的是產品衛(wèi)生指標超標,如菌落總數、大腸桿菌等超出國家強制性標準的規(guī)定。有報道稱最嚴重的竟超標8000倍。
“亂添亂加”是今年令人最為頭疼的食品安全問題,指的是超量使用添加劑或使用被禁用的添加劑。一些企業(yè)甚至還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的有害物質,如蘇丹紅等。最惡劣的“亂添亂加”事件當屬三鹿奶粉,該事件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8年十大國際新聞之一,其引發(fā)的中國乳制品業(yè)大地震至今風波未平。這場乳業(yè)危機后,三鹿集團破產,伊利、蒙牛等乳業(yè)巨頭經受寒冬考驗。截至2008年11月27日,全國累計報告因食用三鹿牌奶粉和其他個別問題奶粉導致泌尿系統出現異常的患兒29萬余人。
“不明不白”指的是食品標簽不規(guī)范,如標簽無生產日期,標注生產地與實際不符等。這樣的食品問題更是屢見不鮮。
2、食品問題十年成疾
如今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在改革開放初期是很難想像的。那個時代的中國,計劃經濟體制余溫未散,魚肉、糧油等日常消費類食品異常缺乏,每個月人們得憑各類糧油票據去指定地點購買日常消費類食品。80年代的人們也非常淳樸,既不會造假,也不敢造假,而且如被逮住罪行判決非常重。
但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人們的物質生活開始豐富,而食品安全意識也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在買菜、下館子吃飯時,人們總擔心魚在養(yǎng)殖過程中是否被使用了違禁藥物,擔心蔬菜上的農藥殘余量。
國民食品安全意識提高的同時,伴隨的卻是集體食物中毒事件的頻頻發(fā)生?!睹褚允碁樘欤褐袊称钒踩{查》一書作者周勍曾花數年時間,調查了近十年來因食品而引發(fā)的一樁樁重大惡性事件。
據他介紹,食品安全成問題正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1996年,云南發(fā)生食用散裝白酒甲醇嚴重超標的特大食物中毒事件,192人中毒,35人死亡。1997年,云南發(fā)生群眾自行采食蘑菇中素事件,共有255人中毒,死亡73人。”周勍舉例說。
1998年,山西發(fā)生假酒中毒事件,有200多人中毒。這一事件在當年震驚全國。此后幾年,食品安全問題日趨嚴重。1999年,廣東省肇慶市近700人因食用摻有液體石蠟的食用油中毒。2001年吉林市學生豆奶中毒,中毒人數6000多名。
據衛(wèi)生部公布的2003年全國重大食物中毒情況:2003年衛(wèi)生部共收到全國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報告379起,12876人中毒,323人死亡。與2002年比較,重大食物中毒的報告起數、中毒人數、死亡人數分別增加了196.1%、80.7%、134.1%。
問題的嚴重性在于,這種情況至今仍處于蔓延的趨勢,并沒有得到很有效的遏制。人們被迫處于無所不在的“食品衛(wèi)生恐怖”的陰影之中。
3、轉型期的成本代價
那么,為什么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是到近幾年才密集出現呢?
其實,食品安全最初是聯合國糧農組織1974年提出的。經過近30年的發(fā)展,目前對食品安全有三個階段的區(qū)分:第一階段是從數量的角度,要求人們既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生存生活所需要的基本食品;第二階段是從質量的角度,要求食品的營養(yǎng)全面、結構合理、衛(wèi)生健康;第三階段是從發(fā)展的角度,要求食品的獲取要注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良好保護和資源利用的可持續(xù)性。
目前中國正在從第一階段轉向第二階段,也就是吃飽之后、吃好之前。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學院院長羅云波認為,“是商品帶壞了食品”。食品安全的直接動因,正是在安全無法判定下的追逐利益最大化,檢測環(huán)節(jié)出問題則是商品性和“錢包主義”作祟。
中國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史衛(wèi)民也認為,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之所以在這段時間集中井噴,是因為在社會發(fā)展的轉型期,經濟發(fā)展的同時社會配套沒有相應跟進,過分強調速度,而沒有把制度和道德建設擺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
“人們在吃飽之后,進而要求吃好和吃得放心。但問題在于,中國政府部門的管理、生產者的能力和我國的經濟生產水平還沒能跟上這個轉變,這是食品問題的根源。”史衛(wèi)民說。
4、安全監(jiān)管交叉管理
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fā)的情況下,處于監(jiān)管一級的政府部門越來越被置于風口浪尖。
根據官方披露的數據,目前,分布在衛(wèi)生、農業(yè)、質檢和環(huán)保多個部門的食品安全專業(yè)人員,已經超過百萬人。其中僅衛(wèi)生部就擁有一支10萬人的衛(wèi)生行政執(zhí)法隊伍和20萬人的衛(wèi)生技術支撐隊伍,目前已在全國部分地區(qū)設置食品污染物監(jiān)測網絡。農業(yè)部也建立了13個國家級質檢中心和179個省級質檢中心。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在全國設置的食品質量檢測機構更是超過3000個。
但是,數量如此巨大的監(jiān)管隊伍仍然不能很好地監(jiān)控食品安全問題。
目前,食品安全執(zhí)法中各部門職責不明的現象仍然突出。“比如發(fā)證、質量管理體系包括現在《食品安全法》,都是由質檢局來執(zhí)行的。但它現在和衛(wèi)生部門有交叉,這些部門都愿意發(fā)證,不愿意監(jiān)管。這個問題根深蒂固。”史衛(wèi)民說。對此,他認為,政府各部門需要職責分明。
2008年12月22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傳出消息,國務院正在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對食品安全監(jiān)管體制和全程監(jiān)管等問題作進一步研究論證。國務院建議將食品安全法草案提請2009年2月下旬舉行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繼續(xù)審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