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第八市場簡稱廈門八市,俗稱“八市”,通常講的“八市”,其實(shí)包括兩個菜市場,一是從開禾路口延伸到開元路口的“開禾市場”,二是常被稱作“八市內(nèi)場”的“十”字形的營平市場,即真正的第八市場。位于鼓浪嶼對面,在廈門老城區(qū)里,據(jù)記載,這里早在民國十五年就設(shè)立了菜市場,可謂歷史悠久。從上世紀(jì)二三十年代起,這里便是廈門“最新鮮最便宜”的海鮮集散地。不寬的街道兩旁連綿著三四層高的騎樓,外墻的色彩被風(fēng)雨褪去,露出古樸懷舊的質(zhì)感。賣海鮮、蔬菜、水果、小百貨和各色小吃的攤販,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嘏帕性讵M窄的街面上和騎樓下。這里最出名的當(dāng)數(shù)海鮮。這里離第一碼頭很近,出海捕撈的漁船就近靠岸,海鮮第一時間上岸入市,新鮮、齊全成了這個菜市場最大的賣點(diǎn),不少酒樓酒店都到這里采購。
在這里,叫賣聲、剁肉聲、自行車鈴聲、阿公阿嬤用閩南語和小販討價還價聲不絕于耳。雖然瑣碎嘈雜,卻讓人有活得踏實(shí)的感覺。不少市民、游客更是慕名而來,就為了一睹和體驗(yàn)它不加修飾的市井風(fēng)情。
如今,“八市內(nèi)場”的“十”字形的營平市場正在改造,改造工程將持續(xù)到今年9月。不少人心中不免五味雜陳,擔(dān)心“八市”的味道就此消失。但于這里的攤販而言,更重要的是這里常年積水及“臟亂差”的環(huán)境有望得到改變。
八市隱身于廈門傳統(tǒng)的縱橫交錯的小巷里,四通八達(dá),跨越了開禾路、開元路、大同路,附近的老街老巷老樓非常生活化,有廈門現(xiàn)存最早的天主教堂之一的竹樹禮拜堂和廈門最早的郵局。八卦埕、九條巷、十一間、河仔乾、打鐵街,這些充滿廈門味道的名字都是八市附近的老巷子。從古樸、幽暗、喧鬧的八市走出,可以到輪渡公交總站,就是公交站的巨幅廣告牌那,立刻變成了鮮艷、耀眼、繁華的鷺江道,一個轉(zhuǎn)身,恍如隔世。
我們也是經(jīng)當(dāng)?shù)厝说闹更c(diǎn),從與廈禾路交叉的開禾路口進(jìn)入,就是露天的海鮮市場。廈門八市經(jīng)過公交線路:28路、30路、31路、55路、56路、66路、85路、97路、803路、806路、505路、507路、528路、532路、534路、619路、506路、509路、529路、201路、23路、25路、88路、67路、625路 島外車次可能不太全。
一路走進(jìn)去,見到了許多前所未見的海貨,胡亂拍了一些照片。據(jù)說八市的海貨是廈門最全的,想要吃新鮮的,個頭大的海魚,海蟹、海蚌非到八市是買不到的。
閑話少說,上照片!
大大小小的海螺與海貝,那盆綠色的較少見
基圍蝦、大龍蝦,比個頭還是比多少呀,呵呵
看到八市各種各樣的魚類,
墨魚,真像從墨汁里撈出來的魷魚
大紅魚和大金魚,還有旁邊的巨胖魚!這些東西很好看,好吃不好吃只有嘗過的人才知道。
石斑,果然很形象
成箱的鮑魚。這個也是魚么?
鯊魚!很想知道這是成年鯊魚就這么大,還是幼仔呢?不過總算解開了原巷口鯊魚丸的由來,當(dāng)時還以為是那種有血盆大口的大家伙。還想這用鯊魚做的魚丸也和普通魚丸一個價,怎么做到的,看到這魚就明白了,嘿嘿。
竹蟶!據(jù)說竹蟶肉嫩而脆,吃了它的人都再不會想吃那種普通的蟶子。圖里這種成捆的還不是新鮮的,如果活的會更鮮美!看這露出來的嫩肉,咔咔,口水啊~~
這里的海螃蟹也很特別,看這種是藍(lán)腿的,咔咔,好漂亮
還有帶花紋的。咔咔,真是饞人啊~~估計(jì)蒸熟了都應(yīng)該是紅色的吧~~哈哈
看這家伙,叫什么“hou”四聲,據(jù)說有幾億年的歷史,而且都是成對生活,捉到一只,另一只就不會跑,肯定在旁邊。
除了海鮮,八市還有很多內(nèi)容。
“八市”的面積很大,除了搭起天棚的巨大的菜市場以外,附近的每條街巷都在賣菜、賣肉、賣雞鴨、賣海貨、賣雜貨,還有新疆的囊、北京的烤鴨、安溪的茶葉。市場雖然熱鬧卻極少聽到吆喝聲,也沒有店主會拉客。在八市的小巷子里,一邊做生意,一邊喝茶用閩南話“拉呱”的生意人并不少見,時光似乎在他們身上停留。
來源:網(wǎng)絡(luò) |